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点击数:42662014-12-26 09:46:49 来源: 白酒|沙洺特曲|宋太祖酒|宋王朝酒|宋王朝酒|河北宋祖酒业有限公司|
1959年6月21日,赵树华出生在武安西部一处非常偏僻贫穷的山村——徘徊镇庙庄村,原先的西交乡庙庄村。刘马西、刘马西,刘庄、马庄、西交,三个乡镇山多地少,还缺水,以赤贫见闻。父母给他起了个名字“国安”,意既国泰民安。
赵树华的家原先在当地还算可以,到他爷爷这辈上还有几十亩山地。他的大爷爷好抽大烟,败家后过不下去,就把自己老婆、女儿都卖了。他爷爷排行老二,见此,就卖了自己的地,把嫂子和侄女又买了回来。好心得好报,地少了,解决后搞土改,只划了个中农,少挨了点斗。山里人穷呀,爷爷虽说成份较高,但仍是土里刨食,没脱离劳动。在穷苦的岁月里,积劳成疾,50多岁去世。他姐妹4个,负担较重,所以父亲干农活儿、赶马车,起早贪黑,披星戴月,维持着一家的生活。
冲出山洼洼,改变旧生活大概是每一个山里孩子在念书时的懵懂神话。小学时的赵树华只知贪玩儿,学习成绩亦不出众。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的压力迫使小小年纪的他下定了靠学习改变命运飞出大山的决心。那是在简单而繁重的劳动生产中,他深刻体会到了做为一个农民的辛苦。12岁时,往山上担大粪。用的是青罐,就是陶制的粪桶,一碰就碎。往山上挑,却要走山路,崎岖不平不说,还到处是嶙峋突兀的岩石,一不小心,就会办臭事,而且不仅仅是臭事,回去之后还要挨骂。对他来说,最要命的还是间苗。因为他腰太硬,蹲不下去,只能跪着干。土里的小石仔儿、小木棒经常硌破他稚嫩的肉皮。那年秋天,梨下树时,他父亲也包了村里一棵梨树,卸了百十斤梨,递给他一个篮子,一杆称,说:
“去闯闯吧”。
第二天清早,父亲去大贺庄拉煤,也把他拉了过去,往路边一卸,卖吧。等下午装上煤,往回走时,再把他拉上。中午他吃什饭去了,不知道,也不用问。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懂得什么、能干什么,却要去面对如此沉重的生活。社会真不公平呀!他站在离武安城十五里之遥的大贺庄,望望城里、望望家乡,独自体悟着人生的悲凉,城里好呀,但不是他的,况且,第二年,父亲又给了他进城的机会,但还是卖梨。那天,他先落脚到在原地区师范当老师的舅舅那里,安顿好后,出去卖梨。快中午了,舅舅等他回来吃饭,怎么也等不上,出去找了一圈儿也没找着。下午,太阳偏西了,他也拎着蓝子回来了。
“孩子儿呀,你晌午吃了点啥”?
“梨”。
瓜果也能填饱肚子?何况还是一个正长身体的少年呢。但是,不管怎样,自此,小国安知道学习了,而且,天生的社交能力使他与老师和同学们相处得非常融洽,到初三时,在他们学校已是拔尖生了。
按说,初中毕业,该上高中了。按学习成绩排,他是第一,但是在那个时代,一个“中农”的小帽子却把他拉下了十八层地狱,且永无翻身之望。小小年纪,眼看着命运象黑幕一样将自己吞噬,一点办法也没有。懂事的小国安在大人面前,表现得非常平静,这平静下面却是深蓄的悲伤,彻底的绝望以及难以排遣的迷惘。
一天晚上,大明月亮地儿。吃完饭后,他到门口乘凉,夜静人稀,明月高挂。他不由自主又想起了心事,想着想着就想哭,哭又怕大人听见,就哽咽着往村外走,越走越远。走到村外一块光洁的大石板旁,躺在上面就哭起来了,而且是放声大哭,哭得昏天黑地,惊天动地。天地是没惊动了,但是,这哭场却传到村里,被她姐姐隐隐约约听到了,又听到好像是小国安的声音,就遁着哭声找来了。到跟前一问,才知道是因为不能上学而伤心流泪。姐姐劝了半天,拉着他回去了。给老父亲一说,父亲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了,同时,也似乎从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了点希望。
西交不能上了,咱去徘徊试试。父亲当时是赶马车的,也算个有本事的人,又肯帮助别人,外面自然结识了些好友。
到徘徊一试,成了。老百姓苦呀,好多在最底层人认为多少年办不了的大事、难事,在上面人看来,只是一句话而已。